淇河之殇:亟待拯救的母亲河!

鹤壁楼市观察 2019-12-21 10赞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淇河之殇:亟待拯救的母亲河!

淇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棋子山,流经辉县市、林州市、鹤壁市、淇县,在浚县淇门入卫河,全长161公里,流域面积2142平方公里。 在林州境内流程41公里,流域面积达800平方公里。

     千百年来,淇河两岸演绎了多少动人的历史故事,见证了多少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嬗变,才形成了今天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早在春秋时期,我国排名前列部诗歌总集《诗经》总共305篇中,采自淇水一带的诗歌有近五十篇之多。这里 既有骚人墨客笔下的“淇园八景”和“ 淇河三珍”,也有王祥卧冰、凤凰食蝎等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正是这些灿烂的淇河文化孕育出了淇河人民淳朴善良的精神品格。      淇河是我市最南部的一条大河,它承担了我市五龙、临淇等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千百年来淇河两岸的人们用它耕田灌溉,生息繁衍,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母亲河”。                      近年来,由于季节性断流,加上地下水位的下降和过度开采,在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淇河的部分河段,生态环境日益遭到严重的破坏。昔日那碧潭倒影、芦苇摇曳、鱼翔浅底的淇河变成了鱼虾稀少、杂草遍地、满目疮痍的荒滩。人们不禁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呼喊——救救淇河吧!

一、源远流长的淇河文化      淇河,她远远比不上长江的雄伟,比不上黄河的气势,在我国辽阔疆土的版图上,她只是细细的短短的一条蓝线。然而,淇河却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占着重要的位置,她的高岸上沉睡着文化,躯干里流动着文化,是一条史河、诗河、文化河。      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在淇水流域繁衍生息。淇河中下游仅七八十公里长的左右岸,就有新石器时期至东周的古文化遗址65处。汉魏以后的古遗存、古石窟、古墓葬,更是数不胜数,土岸上裸露的典型古陶、铁残片俯拾皆是。      淇河,是一条产诗出歌的河。自古以来,她倍受文人学士、骚人墨客的青睐,历代描写和赞美淇河的诗文非常多,我国排名前列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采自淇水卫地一带的诗歌有近五十篇之多,其中集中在“邶风”“鄘风”“卫风”中的就有39首。      淇河在《诗经》中,是那么的清丽秀美,如同年已及笄的少女那样可爱。读着许穆夫人的《竹竿》诗,谁能不蜜意荡漾,生出无限的缱绻,热切的向往:“  藋藋竹竿,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 远莫致之。泉源在左, 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淇水悠悠, 桧楫松舟。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 而在《氓》这首诗中,将一个遭人遗弃的女子的百结柔肠,述与那清澈的淇水来评说:“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而其行。”      古时淇园,共有八景,即:淇园竹翠,斐亭蓬芳,群峰敛碧,列柿流丹,半岩风雨,曲径烟霞,一壶映月,双剑横秋。其排名前列景就是“淇园竹翠”。随着时代的变迁,地理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竹子已经不再是这里的特产了。曾经非常茂盛,郁郁葱葱的竹林,现在已难寻踪影。关于淇园的竹子,《史记·河渠书》记有这样一件事: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亲临瓠子口(今濮阳南),率数万人堵塞已冲决了二十年的黄河口,先沉下白马玉壁祭河神,然后令将军以下的官兵都背柴填堵,仍然堵不住,最后“下淇园之竹”作为柱桩,才获成功。 东汉初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河内太守寇恂曾斩伐淇园之竹,做成百万只箭,《后汉书 寇恂传》记有此事。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南侵,灭亡北宋,史称“靖康之变”。金军占领中原以后,在太行山一带滥伐林木烧炭,对淇河两岸林木大肆砍伐,淇河竹林遭受重创。        淇河的特产有著名的“淇河三贡”:淇鲫鱼、稻香米和缠丝蛋。        排在首位的 “淇鲫鱼”产于淇河中下游,体形奇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乃鲫中上品“国之瑰宝”。中华四大名鲫有“淇河鲫、彭泽鲫、滇池鲫(高背鲫)、六和鲫”,淇河鲫排在名鲫之首。淇河鲫鱼骨刺细少,肉肥厚,质细嫩,腥气小,味鲜美,腮不苦,出肉率和蛋白质含量也都很高,适宜于清蒸和炖煮等烹制方法。特别是炖制好的鱼汤呈乳白色并有粘性,久置不易变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本草纲目》对它在营养保健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明代庆历年间还专门把淇河鲫鱼列为宫廷贡品供奉皇室。在五龙镇的岭南村西北部龙王庙附近,曾有个巨大的深潭,水草丰美,潭中的鲫鱼味道尤为鲜美,据说是淇鲫贡品的产地之一。

二、迫在眉睫,淇河湿地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淇河素有“北国漓江”之美誉,是我北方少有一条穿越城市而未被污染的河流。然而,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以及长期的过度开发,淇河湿地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尤其是水资源不足成为制约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瓶颈。1、平均年降水量锐减,造成干旱断流。最近几年,全省的降水量持续减少,是造成河水干旱的重要原因。2014年,河南省平均降水量289毫米,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近三成,特别是6月份以来全省平均降雨量82毫米,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五成多,为1961年以来的同期较低值。多年平均径流量3亿立方米。根据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监测,截至去年7月25日,河南省有47%的县市气象干旱达到重旱等级,有17%的县市达到特旱等级。气象干旱综合指数监测显示,全省93%的站点出现气象干旱。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将使河南省旱情继续蔓延。我省的鹤壁段淇河因长时间干旱曾一度断流,野草茂盛生长,河道变成了草海。2、径流量减小,湿地萎缩严重。近年来,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量剧增,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加大,干流修建了大量引淇工程,导致河流量逐年减少,湿度萎缩严重。淇河又是一条有着独特水文景观的季节河,河水流经的地方多为火山岩、石灰岩层,河水渗漏严重,这样就形成河水时流于河床之上,复又潜流于地表之下的奇特现象。 淇河上游奔流于太行山中,水量本不丰沛,近些年又清瘦了很多,有些地段甚至消失,潜入地下。比如在辉县境内,淇河潜入地下,导致1958年所修的一个中型水库即“要街水库”完全干涸。3、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如同前述,历史上淇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优越,植被茂盛,物种资源丰富,曾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竹产地,并以“淇竹” 享誉天下,《诗经》中曾有“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簧”之赞誉。记者小时候也曾在竹林里玩耍嬉戏,甚至用竹子做口哨,吹出来的哨声宛转悠扬,清新悦耳,相信在淇河岸边长大的村民深有体会。由于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尤其是历史上人类因各种原因进行的多次大规模砍伐,加之气候的变迁,导致淇河两岸自然植被逐年减少,淇竹灭绝,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态环境的退化加剧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使系统自我调控和自我修复功能降低,径流的变率增大,造成汛期河流暴涨,枯水期干涸,生物物种及数量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淇河两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制约了经济的发展。4、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所谓的政绩,饮鸩止渴。九十年代初,安阳市某些领导脑子发热,抛出一个荒诞的“千村百万工程”,后来又升级到“千村千万工程”,要求每乡每村都必须贷款办企业,且必须完成产值任务。这里的百万也好,千万也罢,都是指企业的产值。一个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产值并不是利润,换句话说,一个厂子只要能生产出来产品就有产值,但是只有卖出去才能赚取利润,企业才能长久的发展。而当时的领导片面追求产值一个指标。这种酷似“文革”式荒诞不经的行为,让林州的金融部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后来的新华社内参披露,信用社被挖空以后,起码能让当地的经济倒退五至十年。那时候淇河两岸,到处可见林立的企业厂房和乱采乱挖的石子堆,一些大大小小、设备简陋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纷纷将淇河当成了乱排乱放的“理想之地”,一些外地的养殖户也将鱼塘扩展到河边的良田里。5、珍稀物种频临绝迹。人类长期不合理的活动和过度捕捞严重破坏了淇河湿地的生态环境,使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日益减少、种质蜕化。前述提到的中华四大名鲫之首的淇河鲫鱼,其个体规格由20世纪60年代的250克以上降到80年代的50至100克,目前绝大部分的仅有35—70克,产量也由60年代的30吨下降到80年代的10吨,当前产量仅有三吨左右,已处于频临灭绝的境地,有些河段已很难捕捉到淇河鲫鱼。

三、群策群力,拯救我们的母亲河       淇河湿地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地对湿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会更有利于湿地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从而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根据淇河的特点,通过适度旅游开发和招商引资,进行景观生态建设,可以创造出优于原有景观生态系统的人工自然景观,实现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一)加大淇河开发保护的宣传力度      大力加强对外宣传。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推介会等方式方法,把淇河的优势和特色,包括无污染、自然风光、文化底蕴、规划蓝图等,有效地宣传出去,招商引资、吸引游客,提高淇河和五龙、临淇在全国乃至国际的知名度。建议有关乡镇和部门制定《淇河开发保护办法》,并开展“我为淇河开发保护献一计”,让更多的人了解淇河,了解淇河开发保护,并为淇河开发保护呐喊助威,献计出力。(二)加强淇河开发的环境保护      淇河是两岸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既是水生生态,又极大地影响着陆地生态。一旦淇河环境保护不力,水质被污染,资源受到破坏,淇河开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牢固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走可持续发展的开发道路,共同关注生态效益,实行保护性开发,坚决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重经济利益忽视生态保护的错误认识。2、切实加大执法力度。要禁止一切可能导致水质恶化和景观破坏的活动。要严厉查处那些在淇河沿岸私搭乱建、乱采砂石、滥捕水生动物、随意放牧、破坏植被、乱排乱放的事件,对污染源,如城镇污水和企业废水,采取得力措施,使其不再排入淇河,或净化达标后再排入淇河。(三)做好淇河开发的绿化工作造林绿化,是淇河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淇河的“生气”所在,是淇河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化档次。建议有关部门多栽种一些适合淇河生长的速生林和一部分如垂柳、淇竹等适合人们观赏的林木。绿化的树种要多样化,可调节的颜色要多样化,要成规模,成风景。目前,临淇镇等有关部门正围绕“两山三路一区一带”全力打造绿色淇河走廊,其中的“一带”就是在淇河沿岸,结合淇河观光带建设,栽植杨枊花卉50000余株,着重大手笔规划,大力度投入,全力推进植树造林工程,努力打造“生态淇河”,即是一个十分有效的举措。2、采用属地绿化原则。由绿化地所在的村、镇组织完成造林绿化任务,林业部门负责造林绿化的规划设计和技术服务及绿化资金的争取工作。3、明确绿化地土地产权和使用权。制定优惠政策,对重点地块招标造林,积极拍卖、承包造林,努力提高村民种树护林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营造各方利益相连的工作机制。(四)突出淇河开发特色,打造历史、人文景观品牌1、加大对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度。如《诗经》等历代吟淇诗词、殷商文化等,让淇河人为之骄傲,让外地人为之仰慕,进一步为淇河开发聚敛人气。重点打造以淇河为中心的《诗经》文化旅游路线,让《诗经》成为促进淇河开发的一个新的增长点。2、注重对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这些丰富的民间文化传说和神话故事,如“淇源八景”和“王祥卧冰、汤水不亏人、竹马仙、凤凰食蝎”等,具有趣味性强、传播速度快、口语化、易记忆的特点,无形之中会对推动淇河开发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3、推出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如《诗经》有关淇水的诗句,选些精美的,由书法家写好,印在扇子、水杯、字帖、扑克牌等上面,甚至可以刻在淇河滩的石头上,进行销售。4、迅速申请并注册“淇河大桥”商标,使这一商标成为五龙、临淇乃至林州全市人民的无形资产。另外,对“淇河三珍”商标的申报工作也要提到日程。(五)加大淇河开发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      旅游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淇河开发须利用招商引资来注入活力和动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品位提高,这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重要问题。1、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要结合淇河开发的实际,就开发的资源按荒山、林木、河滩、耕地等不同的种类制定出一个系统的标准,出台一套针对淇河招商引资、景区开发、资源使用的优惠政策,明码标价。2、推介项目,吸引外资。要积极对外宣传、推介淇河及淇河开发潜力、前景及预计的效益,千方百计吸引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和外地客商投资淇河开发,开创淇河开发的先河。3、创新运作方式。建议通过入股、买断和租赁等形式进行运作,重点可尝试股份制运作方式,投资商以资金入股,淇河以资源入股,共同开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

10
10人赞过